所谓镇,在《辞海》中的专义是:古称一方的主山为镇。《书.舜典》“封十有二山”孔传:“每州之名山殊大者,以为其州之镇”。每个州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山,作为这一州中的镇,成为施礼的主体和对象,也就是集会之地。
华夏古州,因时而变,其镇山随之多易。
“岳”在春秋之前,原本是辅佐联盟酋长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。后来,把主管方岳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结合在一起,便出现了代表四方的“四岳”。
《周公职录》载:黄帝画地布九州。《帝王世纪》载:颛顼画天下为九州,九州即兖、青、徐、冀、扬、荆、豫、梁、雍。公元前2278年,禹治水之后,舜以冀州之地辽阔,分置幽州、并州,以青州遥远分置营州,变九州为十二州。公元前2221年,舜命禹恢复九州建置。《尔雅.释地》载:商代时,九州变为冀、豫、雍、荆、扬、兖、徐、幽、营。汤建都于西亳。西亳在今河南偃师县西,地在豫州之域,于是以嵩高为中岳。嵩高即为嵩山,在今河南登封县。
《周礼.职方氏》载:周初,九州为扬、荆、豫、青、兖、雍、幽、冀、并。是时以成周为都,成周即今河南洛阳古城。华山在王畿之内,故以华山为中岳,吴山为西岳。周武王定都镐。镐又名宗周,即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,地在雍州之域,又以吴山为中岳。后来,周平王东迁,建都洛阳,复以嵩山为中岳,五岳格局同商之制。五岳之变取决于中岳之变化,中岳之变迁随帝都而变化。
《周礼.职方氏》又载九州之镇山:东南曰扬州,其山镇曰会稽;正南曰荆州,其山镇曰衡山;河南曰豫州,其山镇曰嵩山;正东曰青州,其山镇曰沂山;河东曰兖州,其山镇曰岱山(泰山);正西曰雍州,其山镇曰华山;东北曰幽州,其山镇曰医巫闾;河内曰冀州,其山镇曰霍山;正北曰并州,其山镇曰恒山。”其中泰山为东岳,华山为西岳,衡山为南岳,恒山为北岳,嵩山为中岳。所余四州之镇为会稽山、沂山、医巫闾、霍山,是以五岳四镇之谓。《周礼.四望》亦载有五岳四镇四渎之说。秦汉以后大致沿袭此制。汉武帝时,曾以天柱山为南岳,天柱山亦称霍山。
典籍《诗话》中有“唐虞四岳,至周始有五岳”。春秋时期产生了“五行”之说,后世则广为流传,“五德终始论”进一步催生了“五岳五镇”的形成和发展,直接影响了中华传承祭祀文化。
“九”是“五”与“四”的融合。“五”是中心对周边,即圆,意为天圆,代表阳;“四”是四个方位,也就是方,意为地方,代表阴。“五”和“四”代表了天圆与地方,也就是九州方圆。五岳由古九州的九个镇山晋升而来。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挑选出了较为高大的镇山,称作为“五岳”,即东岳、西岳、南岳、北岳、中岳。此外还有四个镇山。“四”是阴数,如代表阳山,则有悖于五行和易经论理。因此在四镇的基础上又增加曾经作为岳山的吴山,发展成为“五岳五镇”。五镇即:东镇沂山(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)、西镇吴山(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)、南镇会稽山(浙江省绍兴市)、北镇医巫闾山(辽宁省北镇市)、中镇霍山(山西省霍州市)。
资料来源:《东镇庙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