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,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,陈仓区以改革创新统揽全局,以富民强区为目标,以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为重点,主动适应新常态,着力改善民生,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,全区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,结构趋优的运行态势,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。
一、综合
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.72亿元,同比增长9.7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4.63亿元,增长5.4%;第二产业增加值81.43亿元,增长10.9%;第三产业增加值41.66亿元,增长9.2%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.7:55.1:28.2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550元,折合3781美元(汇率为1美元兑6.4936元人民币)。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9.59亿元,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0.65%。
二、农业
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3.15亿元,同比增长6.0%。其中,农业产值20.13亿元,增长1.9%;畜牧业产值20.37亿元,增长0.3%。粮食总产量达到23.34万吨,增长3.8%,其中夏粮产量12.98万吨,增长6.3%,秋粮产量10.36万吨,下降0.9%;蔬菜全年产量19.47万吨,增长5.4%;水果产量11.65万吨,下降2.4%;肉产量5.56万吨,下降0.46%;蛋产量2.25万吨,下降5.24%;奶产量6.59万吨,增长3.51%。
农业机械总动力42.85万千瓦,比上年增长5.0%。拖拉机3637台,下降42.5%,其中,大中型拖拉机2461台,增长6.8%;小型拖拉机1176台,下降70.8%。拖拉机配套农具14105台,增长3.6%。联合收割机1163台,增长7.6%,其中,小麦联合收割机1065台,玉米联合收割机98台。
全区充分发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,全面加快推进示范园区建设,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,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。陈仓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已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37个,其中,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户,年销售收入20.32亿元;农民专业合作社110个。50亩以上种粮大户14户,年出栏1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576个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2.92亿元,同比增长10.0%,其中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.79亿元,同比增长10.8%。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户。
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0.48亿元,同比增长11.0%。从轻重工业和控股情况看: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11.47亿元,同比增长31.5%;重工业完成69.01亿元,下降11.9%。国有控股企业完成53.24亿元,下降21.5%;非公有工业完成127.23亿元,增长32.7%。
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8.5亿元,比上年增长12.8%。年末全区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1户,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2.09亿元,比上年增长20.7%,房屋施工面积272.86万平方米,房屋竣工面积170.14万平方米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.7亿元,同比增长24.4%。其中,固定资产投资257.6亿元,增长27.0%;跨区和农户投资7.13亿。
固定资产投资按产业分,第一产业投资25.84亿元,增长42.6%;第二产业投资99.35亿元,增长28.4%;第三产业投资132.38亿元,增长23.2%。
全年有资质以上房地产企业13户,年内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.93亿元,同比下降34.6%。商品房施工面积42.36万平方米,下降26.9%;商品房销售面积11.03万平方米,增长1.9%。
五、贸易和旅游
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.59亿元,同比增长13.1%。按销售区域划分,城镇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.39亿元,增长11.6%,乡村实现零售额8.2亿元,增长22.7%;按消费形态分,餐饮业零售额8.22亿元,增长32.8%,商品零售额47.37亿元,增长10.1%。
2015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56户,住宿餐饮企业9户,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0.62亿元,增长34.8%。
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403.47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.62亿元。
六、交通和邮电
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2971.789公里。其中县道241.65公里,乡道206.15公里,专用公路56.83公里,村道2467.15公里。陈仓区境内高速公路62.7公里,国道92.2公里,省道60.4公里。
全区现有客运线97条,18个镇、街通客车率100%,330个行政村通车率95.8%。
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1184万人次,客运周转量11248万人公里;货物运输量595万吨,货物运输周转量65450万吨公里。
年末拥有营运载货车辆4765辆,营运客车399辆,出租车272辆;全区共有客运公司8户,出租车公司3户。
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3.23亿元,增长29.3%。其中,邮政业务收入0.36亿元,增长1.2%;通讯业务收入2.87亿元,增长31.1%。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45.16万户,其中,固定电话7.3万户,移动电话37.86万户。电话普及率74.95部/百人。年末互联网用户7.45万户。
七、财政和金融
全区地方财政收入3.8亿元,比上年增收0.11亿元,同口径增长3.1%。税收收入2.03亿元,增长12.1%;非税收入1.77亿元,下降5.5%。
全区财政支出21.95亿元,同比增长20.5%。其中: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.03亿元,下降3.4%,教育支出7.05亿元,增长4.3%;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3.38亿元,增长25.2%;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.14亿元,增长30.4%。
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5.51亿元,同比增加25.74亿元,增长16.1%,其中,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4.6亿元,增长13.2%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78.17亿元,同比增加7.14亿元,增长10.1%,其中,短期贷款20.45亿元,增长2.5%;中长期贷款49.2亿元,增长11.6%。
八、教育和科技
年末全区共有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6所,招生3605人,在校学生10691人;普通高中4所,招生2668人,在校学生7933人;普通初中20所,招生3865人,在校学生11997人;普通小学57所,招生3388人,在校学生19974人;幼儿园47所,入园幼儿5435人,在园幼儿10512人;特殊教育学校1所,招生38人,在校学生55人;全区共有教职工5336人,其中,专任教师4554人。
全年,共争取中、省、市科技项目14项,争取财政资金544万元。2015年,全区规模以上65户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事业单位共完成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6.12亿元。全年完成专利申请208件(发明49件,实用新型124件,外观设计35件),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.1354亿元,年内申报2015年度宝鸡市科学技术奖6项,年内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户,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年审3户。
九、文化、卫生和体育
年末共有专业文艺团体1个,博物馆1个,公共图书馆1个,区级文化馆1个,农村镇街综合文化站14个,电视台1座。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:国家级1个、省级8个、市级14个、区级38个,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1人。全区共有各类文物保护点451处,其中,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,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6处。全区馆藏文物255件(组)。全年组织城乡周末广场文化活动156场,“虢镇城区月月有秦腔”演出15场,镇、街公益性送戏下乡演出130场,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3984场,安装广播电视“户户通”工程5157套。
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、计生服务机构383所,其中:区级公立医院3所,区级公共卫生单位3所,区级计生服务单位2所,中心、镇卫生院20所,镇计生服务站12所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,社区卫生服务站4所,村卫生室252所,驻区企业职工医院6所,企事业单位卫生所(门诊部)19所,个体诊所57所,民营医院1所。全区共开放床位2228张,比上年增加39张,增长1.78%。全区共有卫生人员2803人,比上年增长3.89%,其中,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371人,比上年增长2.60%。执业(助理)医师668人,比上年增长3.09%;注册护士765人,较上年增长12.5%。2015年全区总诊疗量为214.90万人次,出院6.66万人次。
强力推进全区全民健身工作开展,举办了2015年“喜迎国庆·悦动渭水”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,宣传和展示渭河沿岸“百里画廊”陈仓区段“红枫秋韵”、“柿林耀秋”主题公园建设等渭河综合整治成果。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2015年校园足球联赛,涌现出一批优秀体育苗子,有力展示了全区素质教育的成果。参加2015年宝鸡市青少年年度赛暨“奥运争光”选材运动会,获得团体总分全市第三名的荣誉。积极争取并实施体育惠民工程10个。体育彩票销售持续增长,年初被市体育局授予“2014年度县区体育彩票发行销售贡献奖”,开通了17个“竞猜”销售终端。
十、人口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全区年末总户数16.98万户,户籍总人口60.17万人。年末常住总人口60.25万人。全年出生人口4233人,出生率9.47‰;死亡人口2248人,死亡率5.03‰;人口自然增长率4.44‰;出生人口性别比106。
全年创业就业培训2401人,新增创业基地1个,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107万元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965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.97%以内。
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7元,比上年增长9.7%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(新口径)28881元,增长8.3%;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217元,增长9.8%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(新口径)9823元,增长9.4%;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301元,增长10.5%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.5平方米,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.1平方米。
全年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20.8万张。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1782人,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3276人,生育保险参保14057人,工伤保险参保29092人,失业保险参保10306人。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0.71万人,城镇居民和少儿医疗保险参保36839人。全区新农合参合居民502781人,平均参合率99.6%。新农合住院补助88036人,补助金额19127万元。
全区年末敬老院2个,床位数500张,入住244人。救助站1个,全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70人次,发放救助金7.8万元;救助孤儿57名,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和监护人劳务补贴54.72万元。办理婚姻登记5200对,离婚770对。全区社区指导服务中心1个,城市社区服务站14个,登记管理社团组织90个,民办非企业组织40个。
全区城市低保户2961户5633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,发放城市低保金4031.4万元;农村低保户11578户18868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,发放农村低保金5103.8万元;农村五保户605户663人得到政府救济,全年拨付五保供养金418.4314万元,其中集中供养244户244人;实施临时救助1053人,救助金额302.9395万元;全面落实老龄工作政策,共发放老龄补贴27752人2049.3万元;积极落实优抚政策,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1023.08万元。
十一、城市建设
年末建成区面积13.9平方公里,城区人口116428人,城镇化率49.85%(按公安户籍计算),城区道路长度59公里,人均道路面积7.8平方米,路灯3806盏;城区供热管网9.14公里,供热面积240万平方米;城镇居民用气总户数3.2万户,燃气普及率94%;城区供水管网总长度40公里(水利局自来水公司);建成区绿地率31.8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.53平方米。
十二、环境、资源和安全生产
全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达到272天,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74.5%。PM10浓度均值108微克/立方米,PM2.5浓度均值57微克/立方米,全年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4.5%、5%、0%,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增加8%。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,污水集中处理率93.5%,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%。
全年平均气温14.2℃,较常年偏高1.1℃。年极端最低气温-7.1℃,年极端最高气温39.5℃。全年总降水量588.1mm,总日照时数为2208.2小时。
全年用水量10000万立方米,其中,生活用水量2284万立方米,工业用水量1661万立方米,农业用水量5590万立方米,城镇公共用水量278万立方米,生态用水量187万立方米。
全区退耕还林、天然林保护、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造林3678公顷,其中人工造林1677公顷,封山育林1334公顷,飞播造林667公顷。林业生产产值达到9.6亿元,森林公园接待游客35万人次,森林旅游综合收入7800万元。全区干杂果经济林生产产值达到7.3亿元,总产量达到7150吨,核桃经济林面积达到11913公顷。绿色陈仓建设深入开展,北坡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即将建成投用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,国有林场改革逐步推进。
年末全区耕地保有量63.5万亩,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1.2万亩,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万亩。
全年全区共发生各类事故140起,其中:生产经营性事故死亡4人,未发生3人以上较大安全生产事故,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均控制在市安委会下达的范围以内,确保了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总体稳定。
注释:1、本资料为初步统计数。
2、地区生产总值、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。
3、第三次经济普查后,省、市统计局对全区2009年至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了修订。
4、本公报金融、科技、文化、教育、卫生、计生、社会保障、城区建设、气象、耕地、安全生产等数据不包括高新区托管4镇,新农合及其余数据为18个镇、街。
数据来源:本公报公路里程、公路运输客货量、周转量来自陈仓区交通运输局;邮电数据来自陈仓区邮政局、电信公司、移动公司、联通公司、广电网络公司;财政数据来自陈仓区财政局;银行数据来自人民银行陈仓支行;教育体育数据来自陈仓区教体局;科技数据来自陈仓区工信局;文化、旅游、文物数据来自陈仓区文化广电局;卫生、人口自增率、出生人口性别比、新农合数据来自陈仓区卫计局;户籍人口数据来自陈仓公安分局;城镇新增就业、登记失业率、社会保障数据来自陈仓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;两项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陈仓调查队;社会服务、低保和五保供养数据来自陈仓区民政局;城区建设数据来自陈仓区住建局;环境监测数据来自陈仓环保分局;气象数据来自陈仓区气象局;用水量数据来自陈仓区水利局;林业、森林旅游等数据来自陈仓区林业局;耕地保有量数据来自陈仓区国土资源分局;安全生产数据来自陈仓区安监局。